長沙理工大學8名研究生組成志愿支教團來到邵陽市新寧縣水廟鎮(zhèn)枧桿山村進行扶貧支教。 紅網(wǎng)時刻記者 汪衡 邵陽新寧報道 10月份的校園,長沙理工大學文化廣場前的銀杏開始由綠變黃,云影湖畔也成為學生賞秋的好去處,當其他學生都在感嘆校園秋景時,周香蘭、鄧銘華、謝楊、陳羲、劉維維、林依瓏、喻孝呤、李璐,8名研究生組成志愿支教團來到邵陽市新寧縣水廟鎮(zhèn)枧桿山村進行扶貧支教,他們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貢獻了自己火一樣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枧桿山村屬于省級深度貧困村,總戶數(shù)410戶,總?cè)丝?43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55人。2014年整村被評為地質(zhì)災(zāi)害村 ,2017年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計劃。 8月28日,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長沙理工大學第一批參與支教志愿服務(wù)的研究生從長沙來到枧桿山村,開展為期一年的志愿支教和扶貧活動。 “有種自豪、榮幸、興奮的感覺, 從2019年9月2日到2020年7月,參與支教活動,我將盡我所能做好支教工作!狈_周香蘭微信朋友圈,8月29日,她如上寫到。 研究生志愿支教服務(wù)是長沙理工大學落實省教育廳、省扶貧開發(fā)辦公室《關(guān)于高等院校服務(wù)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和《關(guān)于落實研究生志愿支教有關(guān)工作的通知》的重要舉措。 談到為什么選擇參加支教?研究生鄧銘華說:“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所以看到報名通知后,立馬就報名了。”他的夢想是當一名中學語文考試,此次支教活動對于他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 白天上課、課后做總結(jié)、寫教案,志愿支教團們感到每一天都很充實。 白天上課、課后做總結(jié)、寫教案,教學間隙,志愿支教團研究生還要和學校老師遠程聯(lián)系,準備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在枧桿山村的兩個多月,他們感到每一天都很充實,也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 隨著上了一個多月課,志愿支教團逐漸明白面對講臺下略帶稚嫩的臉龐和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支教不僅僅是一種體驗,更是一份職責。他們在“扶智”的同時,著力突出“扶志”,通過各種方式努力引導孩子們開闊視野、了解世界、展望未來,幫助鄉(xiāng)村的孩子們點燃夢想和希望,樹立起不懈奮斗的志向。 “這次經(jīng)歷對我來說是一個提升自己、沉淀自己的過程。”周蘭香說:“我希望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把改變和成長帶給他們也給予自己! 同時還擔任初一班主任的鄧銘華對此次扶貧支教有著更深刻思考,他說“貧困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情況究竟怎樣,我以前沒有深入了解過,但當我真的參與其中時,才體會到不僅經(jīng)濟要脫貧,思想更需要改變! 除了支教外,還要負責協(xié)助幫扶工作隊進行扶貧工作,整理扶貧檔案資料,上門走訪,進行扶貧調(diào)查。 除了支教外,謝楊、陳羲、劉維維、李璐四名同學則在枧桿山村委會負責協(xié)助幫扶工作隊進行扶貧工作,整理扶貧檔案資料,上門走訪,進行扶貧調(diào)查。 “剛來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不通。”謝楊告訴記者,剛來時,每次上門走訪都需要帶上一個村干部幫忙做翻譯。如今經(jīng)過2個多月時間,經(jīng)過不斷的走訪,附近很多村民都認識了他這個外地小伙子,每次見到他都會熱情地叫聲“小謝”。 在枧桿山村的生活,比在校園要艱苦很多。當記者問及志愿支教團研究生們回到長沙后最想做什么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先去吃各種好吃的,然后買杯奶茶! “他們雖然年輕,但是做事十分認真。”水廟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唐海平告訴記者,志愿支教團的到來,給這個鄉(xiāng)村學校帶了一股新的力量和活力。 2個多月的時間,回想來到枧桿山村經(jīng)歷的點點滴滴,而今的志愿支教團的研究生們已經(jīng)迅速成長,克服了從校園到田園的種種不適應(yīng),他們用實際行動,在扶貧的路上,奮力書寫更加燦爛的青春之歌。 |